【教育扶贫】打响贫困代际传递“阻击战”——我县推进教育扶贫工作纪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教育扶贫是扶贫系统中的深度扶贫。“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
我县是国定贫困县、原中央苏区县,全县共有150065名学生,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6204名。“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手段”,在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的进程中,县委书记熊孙魁多次强调,“一个家庭都不能漏,确保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不因贫困而辍学;一个学生都不能少,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按政策享受到资助全覆盖。”
以两个“一个都不能”为目标,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在全县脱贫攻坚战中狠抓“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积极实施信息化教学,精准实施“一签式”资助,创新构建“六位一体”新机制,确保学龄人口不因贫困辍学,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贫成效引起了国家部委的高度关注。
巧借“信息化”,确保教育扶贫“不脱靶”
不久前,一堂与众不同的美术课在我县二小“未来教室”内进行,县美术课教学名师张丽萍在对着多媒体讲课,虽然是在县二小的教室,听课对象却是煌固小学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原来,在“未来教室”里张丽萍老师通过教育云平台“空中课堂”与远在20公里外的学生进行全程互动,突破了空间阻隔,让城乡孩子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空中课堂”的打造,得益于我县实施教育扶贫,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我县近年来教育出现了“城挤乡空”现象,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差距大。“扶贫先扶智”,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填补贫困县与发达地区教育的鸿沟?我县把精准扶智作为主攻点,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弯道超车。
从县级层面加大投入,升级装备。从2007年起,我县统筹全县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15%,对全县所有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装备进行统一标准配备。同时,先后投入1.2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项目。目前,全县390所中小学的班班通、智能广播系统等全部配备到位,并开通了教育视频资源云平台,建成36万册电子图书馆。
2016年5月,我县成为“腾讯智慧校园”项目全国唯一试点县。利用“腾讯智慧校园”平台中“班级圈”强大的辐射功能,大力宣传国家各项教育扶贫政策、资助政策和控辍保学具体举措,让社会、群众及学生对申请办理资助流程一目了然,影响力极大。其中,“腾讯智慧校园”平台推送的《我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教育扶贫政策》,浏览量超过122.1万;《县教体局:送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位家长的法定责任》推送当日浏览量达3.2万。“腾讯智慧校园”已成为我县“互联网+教育扶贫”的新尝试,既实现跨时空的资源共享、零时差的沟通交流,又可掌握扶贫实际动态,节约扶贫成本。
创新“一签式”,实现教育资助有温度
翻开清水乡墩底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谢忠火家的一卡通存折,低保金、计划生育补贴(纯女户)、产业扶贫收益、改厕补助等各项补助清清楚楚。其中2017年下半年500元的教育补助尤为引人注目。“我外孙在学校就读四年级,平时住校,政府一年有1000元的小学生住校补贴。这年头,读书还有钱补,党的政策真好哇!”
2017年, 我县简化教育扶贫手续,创新实施“一签式”资助,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大中院校等各学段的贫困学生发放金额不等的资助金。为了提高教育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县教体局积极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工作,让教育扶贫政策入脑入心。开辟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绿色通道,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受助学生只要在《学生资助申请表》上签上自己的姓名,其他相关资料由学校负责收集汇总,变“家长跑”为“学校办”,最大限度地省去家长来回奔波的繁琐。
而在发放资助金阶段,由学校负责从“一生一档”中调取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卡通”信息上报至教体局资助中心、县财政局备案,再由县财政部门将资助金及时汇入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户主“一卡通”账户内,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按政策享受资助全覆盖。
在实施“一签式”资助之前,学生申请资助需个人申请,乡村出具贫困证明,学校评审受助学生、名单公示、录入资助系统、采集“一卡通”信息及资助中心评审、财政审核发放资金等一系列手续,家长不但要跑学校,还要跑乡镇、跑部门,容易发生审核不严、人情关系、资金发放缺乏监督等情形。“一签式”资助的实施有效地杜绝了此类情形的蔓延。
据统计,我县2017年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2242人次,资助金额1161.13万元。同时,为3000名贫困大学生办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其中40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发放助学贷款2393.4万元。从学前教育到高校入学各项资助政策的有力实施,确保了贫困家庭子女上得起学。
构建“六位一体”,力促控辍保学不掉队
阳光晴好,重新回到学校上学,已经年满18岁的王敏峰自己都觉得“像梦一样。”因为父母离异,只上过两年小学的他从小随母亲在温州生活,因为没有户口,一直无法在当地入学。从温州返校前,他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完整。王敏峰是建立“六位一体”控辍保学新机制以来,重新返校就读学生中的一员。
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应学尽学”?我县创新构建起“责任控辍、制度控辍、扶贫控辍、关爱控辍、质量控辍、依法控辍”六位一体网络,建立健全以镇(乡、街道)政府(办事处)主导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辍学学生“劝得回、留得住、学得好”。
责任控辍。县政府与镇(乡、街道)政府签订控辍保学责任状,县教体局与各中小学签订控辍保学责任状。在此基础上,镇(乡、街道)与村(居)委会、各中心小学与村完小(教学点)、校长与班主任签订责任状,层层传导工作压力。
制度控掇。严格按照《江西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要求,加强学生学籍和流动管理,对学生的入学、转学、休学、毕业、辍学等各种情况及时处理,并通过大数据比对和分析,精准摸排辍学学生信息,从源头上保障学生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扶贫控掇。自2017年5月起,我县对223个村、2.5万户贫困户适龄儿童进行了全面摸排,摸清了全县3至20岁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2.59万人各阶段就学情况,并对全县所有贫困户学生全部建立了“一生一档”。借助“腾讯智慧校园”平台建立教育资助系统大数据库,录入2015年秋季学期以来每学期在校学生家庭信息、身份信息及接受资助等情况,数据精准度达100%,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关爱控辍。由学校将每名关爱对象按照“一对一”“点对点”方式分配至每位教师,形成师生结对帮扶制度。对因各种原因确实不能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6至17周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组织人员送教上门,确保每个服务对象每周1次,每次2课时,每学年不少于80课时。
质量控辍。举办初中学段强化班,对16至20周岁未完成义务教育人员,集中学习县教体局编印的辅导讲义,包括“道德法制、社交礼仪、生活语文、实用技术、信息技术”5个篇章的内容(供学员集中强化培训和业余自学使用),强化培训后,学员参加培训基本技能测试,合格者将颁发相应学段的结业证书。通过多样化的扶贫关爱行动,确保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依法控掇。建立健全以镇(乡、街道)政府主导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通过学籍系统与户籍系统进行比对,对义务教育阶段流生进行逐一全面摸底排查,建立辍学台账,实行一对一帮扶及劝返工作。对多次上门劝返依然拒不返校的,由乡镇政府依法向其法定监护人提起诉讼,进一步增强家长履行义务教育法的意识。
教育扶贫的“总攻令”发出,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县编织起了一张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因贫辍学的“防护网”,保障了家庭贫困孩子的公平求学机会。当下,从贫困村走出了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希望之光在一个个贫困家庭升腾,教育扶贫的美好图景正在我县全面铺展开来。(文:郑斐 图:祝弟泉及部分学校提供)
来源:稻花香里上饶县